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实务->2025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临考押题1

2025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临考押题1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5-05-22 16:50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20分

刘先生,男,38岁,硕士学历,原来是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4个月前在半夜驾车从医院返家途中遭遇车祸,导致双目失明,因此丢掉了工作。刘先生有一个儿子,8岁,上小学。事故发生后,妻子照护刘先生的同时也要照看孩子,对此,刘先生的母亲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刘先生一家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年事已高,身体行动不便,感觉到力不从心。另外,刘先生的康复训练需要到专门的医院去进行,比较麻烦。

4个月以来,刘先生的伤势已好转大半,但他的眼睛失明却无法治愈,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由于失明丢掉了工作,在家也不能正常生活,感觉自己的价值无法体现,便整天待在书房,不与家人交流。刘先生情绪波动异常,有时一个人默默流泪,有时候脾气暴躁、乱砸东西,面对朋友、原单位同事的关怀也充耳不闻。

刘先生的妻子很担心他的状况,于是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问题:

1.请界定本案中的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

2.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为框架,界定本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刘先生的问题和需要。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本案例中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刘先生、刘先生的妻子;

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本案例中的目标系统包括:刘先生本人、刘先生的妻子、刘先生的母亲;

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本案例中的行动系统包括:康复医生、刘先生原来单位的同事和朋友、刘先生的妻子、刘先生的母亲等。

2.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为框架,刘先生的问题和需要包括:

(1)生理层面:身体需要得到康复训练。

(2)心理层面:需要调整认知,接受自己失明的事实;需要调节情绪,宣泄负面情绪,维持情绪的平静;需要增强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3)社会发展层面:需要学习盲人生活的技能,增强日常生活的能力;需要恢复并且扮演好家庭中的儿子、父亲和老公的角色;需要重新规划人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需要恢复人际交往。

2 问答题 20分

乡镇社工站的社会工作者在村庄走访中发现,村里有不少的留守妇女存在多重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女性缺乏相应的技能,只能做些简单的手工活补贴家用;有的女性在村里遭到了性骚扰,迫于舆论压力,选择了沉默;有的女性是外地嫁过来的,在当地没有朋友,跟亲戚来往也比较少;有的女性因为没有生出男孩而被家里和村里人瞧不起。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权思想在当地较为严重,大多数村民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里操持家务,本分过日子。久而久之,留守妇女也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

因此。乡镇社工站的社会工作者决定为这些留守妇女开展专业服务解决其问题,改善其生活状态。

要求: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一份农村留守妇女支持服务方案(只需列出各层面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微观层面。

(1)服务目标:提升留守妇女个人意识,开展能力建设,解决个人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服务内容如下。

1)开展心理疏导,帮助遇到心理问题的留守妇女调整情绪和心理问题。

2)开展能力培训,为留守妇女开展农业技术、手工技能等培训,帮助其寻找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价值感。

3)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与普及,提升其法律意识,增强其维权能力。

4)开展女性性别意识培训,为留守妇女宣传社会性别理论,提升其性别意识,协助其意识觉醒,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中观层面。

(1)服务目标:帮助留守妇女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其人际交往范围。

(2)服务内容如下。

1)建立留守妇女支持小组,帮助遇到相同问题的留守妇女建立支持小组,增强留守妇女的互助网络。

2)开展社交能力培训,帮助留守妇女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拓展人际交往圈子。

3)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协助留守妇女联络亲戚、村民等,在村中帮助留守妇女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3.宏观层面。

(1)服务目标:积极开展倡导与宣传,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提升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

(2)服务内容如下。

1)开展宣传倡导活动,在村中进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改善留守妇女生存的文化环境。

2)在村中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性别主流观念,引导村落文化向积极正向方向转变。

3)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对接相应部门,为留守妇女积极争取更多的权益和政策制度保障。

4)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的村落文化建设,将留守妇女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形成相关的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积极促进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3 问答题 20分

赵刚与徐慧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赵刚考上了公务员,徐慧当了老师,结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欢欢,欢欢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一转眼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老师也夸赞欢欢学习努力、性格乖巧。正当他们憧憬美好未来人生的时候,不料徐慧在体检时被查出宫颈癌,夫妻俩竭尽努力四处求医,但两年后徐慧还是撒手人寰。赵刚强忍悲痛与女儿相依为命,周围不少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他都拒绝见面,其实他内心担心的是女儿的幸福人生。

同单位的李丽一直对赵刚有好感,赵刚妻子在世时她就对赵刚表达过爱慕但被赵刚严词拒绝。徐慧去世后,李丽想方设法接近赵刚,在赵刚出差或忙于工作的时候帮助他接送欢欢,慢慢地,赵刚由感激开始接受李丽的示好。李丽终于向赵刚明确表态,希望做他的生活伴侣。赵刚提出有关女儿的顾虑,李丽表示一定会对欢欢好。不久两人登记结婚,后来生了一个男孩乐乐。自从有了乐乐,李丽对欢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把欢欢看成是乐乐得到爸爸全部爱的障碍。赵刚在家时,李丽装出对欢欢好,只要赵刚不在家,李丽就折磨欢欢。赵刚职位提升后更忙,无暇照顾女儿,李丽常常把欢欢锁在家里不准外出,干很重的活,有时不给欢欢吃饭,而且经常拧、打、掐欢欢,拿欢欢出气,还恐吓欢欢不许告诉爸爸,否则会更折磨她。有一次,赵刚出差,乐乐摔倒了,李丽就把责任怪罪在欢欢身上,把她锁在地下室里,欢欢三天没吃没喝,邻居家的小孩到地下室外玩耍,听到欢欢敲窗求救,发现了被关的欢欢。

问题:

1.本案例中,欢欢存在哪些需要。

2.作为社会工作者,如何遵循危机介入的原则进行危机介入。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儿童有四个方面的需要必须被关注,即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受保护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要。本案例中欢欢的这四种需要都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1)儿童生存的需要包括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养育照料和可获得的最高水平健康医疗照料。本案例中欢欢的父亲无暇照顾女儿,继母经常不让欢欢吃饭,把欢欢关在地下室三天没有吃喝。

(2)儿童发展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它主要包括: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本案例中的欢欢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没有良好的亲子沟通,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反而处于被压迫的境况中。

(3)儿童受保护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对儿童的虐待、忽视和剥削)。本案例中欢欢受到父亲的忽视以及继母的虐待和伤害,经常被继母打骂、逼迫做重活等。

(4)儿童的社会化需要是指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本案例中,继母不让欢欢出门,剥夺其和朋辈群体交往的机会等。

2.危机介入模式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二是利用危机事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遵循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应对欢欢进行如下的介入:

(1)及时处理。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周围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本案例中应立即解救欢欢,社会工作者可以报警,与公安人员一起把欢欢从地下室里解救出来,做适当的安置。

(2)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本案例中危机介入的目标应首先集中在对欢欢的解救与安置上。

(3)输入希望。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本案例中的欢欢由于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关了三天而没有饮食,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极大伤害,内心产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此时社会工作者应告诉欢欢悲剧结束了,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

(4)提供支持。对欢欢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阴影;对继母进行介入,调整认知,矫正行为,引导其认识自己的恶劣行为,看其悔改态度决定是否进行刑事介入;与父亲沟通,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失职和正确处理夫妻关系。

(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在对欢欢的辅导中注意引导欢欢认识到被虐不是自己的错,不是自己不好,帮助欢欢增强自信、重视自己、尊重自己。

(6)培养自主能力。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者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实际上,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欢欢学会勇敢和自我保护,对欺凌学会抗争。

4 问答题 20分

某企业社会工作部接到由人力资源部门转介来的员工小张,社会工作者小黄接待了小张,并安排了正式面谈。

面谈中,小黄倾听了小张近期的苦恼,并未对小张的表现进行批评,而是表达了对他不幸处境的理解;小黄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擅自离岗的不同看法,指出擅自离岗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小黄通过引导小张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其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内心的冲突。

面谈结束后,小黄决定采用个案管理方法开展服务。首先与小张及其家人多次沟通,评估目前小张及其家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并共同制订整套服务计划.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展服务;联系当地医院,为小张的父亲减免住院费用,并积极开展康复工作;推荐小张参加医院组织的“病友家人互助组”;动员社区志愿者为小张家进行了募捐;通过与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沟通,为小张申请到一笔救助金,缓解了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在服务过程中,小黄进行了全程的持续追踪和监督。

问题:

1.结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指出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治疗技巧。

2.结合案例,说明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管理服务遵循的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结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治疗技巧如下。

(1)支持技巧,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案例中提到“小黄倾听了小张近期的苦恼,并未对小张的表现进行批评,而是表达了对他不幸处境的理解”。

(2)直接影响技巧,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案例中提到“小黄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擅自离岗的不同看法,指出擅自离岗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3)“探索一描述一宣泄”技巧,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从而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案例中提到“小黄通过引导小张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其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内心的冲突”。

2.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管理服务遵循的原则如下。

(1)服务对象参与的原则,案例中提到“与小张及其家人多次沟通”“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展服务”。

(2)服务评估的原则,案例中提到“评估目前小张及其家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需求”。

(3)服务协调的原则,案例中提到“联系当地医院,为小张的父亲减免住院费用,并积极开展康复工作”。

(4)资源整合的原则,案例中提到“通过与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沟通,为小张申请到一笔救助金,缓解了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动员社区志愿者为小张家进行募捐”。

(5)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的原则,案例中提到“共同制订整套服务计划”“推荐小张参加医院组织的‘病友家人互助组’”。

(6)服务监督的原则,案例中提到“在服务过程中,小黄进行了全程的持续追踪和监督”。

5 问答题 20分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被要求来见社会工作者。从四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处于下游水平。他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太安静,有些孤僻”。他连续几个寒暑假都参加学习辅导班,但是仍旧没有提高成绩。老师告诉小明的父母,如果他的学习再不改善,很可能没法升级。

在社会工作者与小明谈话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学习问题描述得很简单:“都是因为老师,他们整天冲着我叫喊,让我怎么好好学习?我告诉语文老师没有完成预习时,她就说我偷懒,太笨。如果他们都认为我是哑巴,怎么能够指望我学到东西?”在进一步深谈后,小明用一种沉静、闷闷不乐的声音概括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像我这样的脑子不用指望有什么出息了,我思维慢,老师也无能为力。只要想起学校我就心惊胆战,我还怕自己会在课堂上说出什么愚蠢的话来让人笑话我。”

社会工作者单独会见了小明的父母,对于为什么儿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的问题,他们很快就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母亲承认,当她听到小明说不想去学校或者不会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愤怒并大声责骂他,不过她并不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可以看得出来,父母对小明都很生气。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小明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小明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上述案例中,小明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其个人、家庭和学校系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心理问题:由于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小明,说他太笨,同学们都认为他“有点问题”“太安静、孤僻”,给他贴上这些标签,导致小明下意识地接受这些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老师和同学说的那样。这样一来,小明就形成了自卑、孤僻的心理问题。

(2)成绩问题:小明学习成绩不好。她已经连续参加了几次补习班,但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他,说他太笨,导致小明害怕学习和学校,提高学习成绩成了大问题。

(3)亲子沟通问题:小明与父母缺乏沟通。父母只骂他学习成绩不好,不知道具体情况,这种状态需要改善。

(4)人际沟通问题: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往往很挑剔,说他太笨,缺乏鼓励和支持;学生也认为他“有点问题”,“太安静,孤僻”,不乐于助人;小明也不和老师同学交流。

2.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介入策略:

(1)情绪辅导和行为矫正。社会工作者为小明进行情绪疏导,鼓励他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其次,引导小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安排志愿者定期为其辅导课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尽可能改善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

(3)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教导其科学育儿的方法及亲子沟通技巧。目的在于让他们多倾听小明的需要,了解小明的想法,而非一味以责骂的方式责备孩子不努力学习。要求小明的父母能够多花时间陪伴小明,帮助解决小明学习上的难题。

(4)为小明安排学习社交技巧的小组或社区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小明与他人相处,为他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好准备。

(5)与小明的老师进行沟通。一方面,让老师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待小明,避免对学生以侮辱性词汇形容,如“你太笨”等;另一方面,争取老师对小明的支持,鼓励小明与同学交往,同时也在学生面前肯定小明的进步与努力。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